很久沒看散文了。這次是因為我弟剛好要寫暑假作業的指定書目閱讀心得,為了很少上圖書館的他,特地去幫他借了這本書,但是通閱移送花了太多時間,最後等不及還是跟阿建借了。


(聽說書是她弟弟的,本來以為以阿建愛書的個性,弟弟應該也是不惶多讓,所以還特別交代我弟要小心對待人家的書,想不到原來阿建的弟弟跟她的個性似乎不太一樣... ...連看的書也不太一樣,這點我跟我弟也有得拼 = =)


於是家裡就突然多了兩本一模一樣的散文集,之前東奔西走借都借不到的東西忽然一下子又變成太多了 (看來有很多準高中生都要做暑假作業),感覺一整個荒謬。


基於一種"借了都借了就看看吧!"的想法,我頭一次讀了龍應台的書。


高中時代讀過她的一篇散文,名為< 回家>,是篇很感人的文章,這次也收錄在< 目送>中了。這本書大致分成三部份,前後兩章收錄的分別是她和年邁的母親、父親間的互動,偶爾也有她和孩子之間的。中間則是她的生活雜記,有住在香港時的文章,也有旅行見聞,不過這一章我比較不喜歡。


原因其實也說不上來,該說是太主觀吧!我認為這章的內容有點無聊。文字雖美,但她描述的生活樣態對我來說不太有趣 (如果是生活散文,我個人喜歡幽默一點的!),然後關於家、國概念的東西我則不感興趣,大概是因為生在和平的時代 (算吧... ...),對這種議題沒什麼感覺,看的時候還邊打哈欠。


沒辦法,不是她寫的東西沒有內容,也不是我看不懂,只是就是熱血不起來。


不過描述親情的部分我就很有感觸了,尤其後面我還看的熱淚盈眶呢!或許是早熟的緣故,我覺得不用等到自己當母親也能明白,母親們心中那份難以述說的情感。老是無法真正放手,不管孩子長大與否,在她們心中記憶是永遠停格的。每當作者提到她那兩個亟欲掙脫她的手自由飛翔的孩子們,就會讓我想到以前的自己,還有現在的弟弟,對於母親一貫的嘮叨擺出不耐煩的態度,但是她卻始終如一,沒有因為我們的冷淡而顯得受傷,也沒有因此不管我們,只是重覆再重覆,讓人容易忘記母親也是人,心跟我們一樣軟,不可能不會難過,但我要等到上了高中後才慢慢體會到這點,弟弟卻還在階段中。


所以我很能理解作者的心情,還有她孩子的。


然後關於她的父親,我抱以深深的感慨與同情。我父親也是個很喜歡在兒女面前談論他既有的知識的人。他平時很沉默,但只要一有"機會教育"的可能,他就會一改平日的寡言,滔滔不絕起來。有時候他的知識並不正確,有時候則是些我早已經知道的事,我聽得煩的時候也會想擺臉色,就像小龍應台曾經做的那樣,但大部分的時候我會忍住,因為不忍看他的失望。只是說到底,我依舊不能算是個很體貼的女兒。


我的淚腺大概對於以描述生離死別為主題的文章特別無法招架,所以後面那一章特別感動我。尤其是她父親日漸衰老的過程,讓人心驚,很害怕這樣令人心焦的折磨遲早也會發生在我的親人身上,每次想到就忍不住酸楚,暗暗希望是我太杞人憂天了,然後祈禱,至少、至少,可能的話外公外婆能再健康的活上30年。


這種事也不是我能決定的。


關於描述她母親的部份則是讓我擔心起自己的母親。她是個平時不喜歡用腦的人 (這可是她自己說的... ...),看電影喜歡易懂的喜劇片、始終不太會使用DVD播放機和遙控器、不願意學新事物也不太喜歡運動,連聽說能有效預防老人癡呆症的麻將都不會打 (當然,從另一個角度想不會賭博是好事,順帶一提我也不會... ...),我很擔心 (現在是有點多餘),萬一哪天她認不出我來了怎麼辦?


龍應台的母親好像是在丈夫去世後才漸漸變成那樣,可見夫婦依賴情感之深。我母親也十分依賴我父親,他在她眼中幾乎萬能 (除了某些基本生活技能以外,所以互補 = =),然後... ...我不敢往下想。


所以看完書後,我半認真半玩笑的對我母親開導,希望她多看一些需要動腦的東西,偶爾也思考一下,畢竟做家事對她來說已經是習慣到連想都不用想就能做的比我好,但她完全不把我的勸導放在心上 Orz...


還好她現在慢慢的跟附近的鄰居打成一片,交了朋友後的生活應該比以前一人封閉在屋內要好很多吧!我衷心希望如此,至於以後的事,現在擔心或許太早了...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睦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