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的四個故事主題大多都圍繞著現今所謂的M型社會趨勢,除了第3個故事比較不相干以外。雖說是以M型社會為主題,但想想池袋西口公園一貫的背景設定,就會猜到他聚焦的點一定不是位於M字尖端的那群人,而是底端被忽視的"透明人"。就這點來說石田的小說還真是充滿了社會人道關懷啊!


貧富差距到底有多可怕,這恐怕不是我們這些基本生活衣食無虞的人能夠切身了解的。第四個故事<非正規反抗>中,工會會長萌枝就提到,一旦墜入貧窮這個深淵,想要脫離就是難上加難了。雖然不知道他描繪的狀況是否有任何誇大之處,也可能是真實情況,不過真的很難想像像智志那樣沒有家,只靠網咖的夜間方案 (台灣的網咖有這種東西嗎?) 和一日派遣工作過日子的人。如果用英文表達的話,應該會用homeless這樣的詞彙吧! 再翻成中文就是"遊民"了。但智志卻不承認自己是遊民。即使再怎麼艱困、再怎樣被剝削他都堅持要工作,不肯拋棄自尊,絕對不願成為無所事事的遊民,擁有這樣的信念的人只因為沒有家庭、學歷等條件做"屏障"就無法過好生活,只能說社會真的是很現實的地方。


在池袋系列中,有錢有權的大公司董事長或總經理常常成為所謂的反派角色,也就是造成下層民眾痛苦的根源。這次理所當然的也出現了像這樣的不合法剝削,但特別的是,他沒有將所謂的有錢人全都打進壞人的框框裡,而是給了他們改變的可能性。這次有兩個故事在結構上有點雷同,一個是我剛剛提到的<非正規反抗>,另一個是<池袋清潔隊>。兩個故事中都有一個大企業的老闆,但與之對抗的不只是下層民眾,還有大老闆自己的兒女。<池袋清潔隊>中的和文策劃了一個假綁架案向自己的父親要3億贖金,目的是為了幫助M型社會底層的人們;<非正規反抗>的萌枝也是,身為大小姐卻自己脫離公司,組織ㄧ個打工族工會來調查父親開設的公司從事了哪些不法舉動。他們的目標都是一致的,只是想為那些沒有依靠的人們做些什麼,成為他們的依靠。故事結局按往例總是往好的方向發展比較多,所以也許石田故事中的池袋能夠獲得更好的發展吧!


但外面的世界呢? 有多少人是像書中描寫的這樣遊走在邊緣呢? 日子真的過不下去的時候說不定就會有犯罪或是輕生的念頭了吧! 然後會變成社會版新聞之一,接著不久就被遺忘。這些人什麼時候才能遇到像書中的和文和萌枝這樣的有良心的企業第二代的幫助呢? 不是只有捐錢做表面的公益、跟孤兒院的小朋友們握握手拍張照片就算有幫忙,而是像他們那樣進入人群真正了解下層民眾的生活然後想辦法為他們發聲、為他們爭取應有的權益。不過就算有人有心像這樣幫忙需要幫忙的人們,第一個想到的應該會是非洲,或者是戰區或災區、生了特殊疾病的人、老人、孤兒等等弱勢族群,M型社會的底層大概很容易被忽略吧! 有些人也許會跟智志有一樣的想法,認為那是自己該負責的部份。所以也就不會有人發現他們受到如何不平等的待遇了!


當然書中的背景是在日本,台灣的話我是不太清楚有沒有像這樣的派遣公司啦! 說不定也有呢!


不管怎樣,隱藏在M型社會和貧富差距拉大的背後,價值觀的改變也是一個重要的議題。<非正規反抗>表現出一種金錢至上的隱價值。生存=金錢,所以工作也只為了錢,所有的事情都放在這個基礎上做考慮。當然,在貧窮的狀態下也許會這樣是正常的,所以像智志那樣的打工族,根本不會去想要找個能發揮自己才能的工作,放任自己成為隨時可以被取代的齒輪之一也無可奈何。但從整個大環境看來,人的價值被壓縮到極低,工作不再能夠產生自我滿足或自我實現的成就感,而只是一種獲得金錢的手段,這樣的境況令人很難不感到絕望。如果像智志那樣生活著,每天的固定行程就是找一日派遣工作、去工作 (但過程中跟其他人都不會建立交情或友誼,因為沒那個心情,而且也許明天就不會再見到面所以沒必要)、結束後就去閒晃或吃東西、到了網咖夜間方案開始時就前往網咖、淋浴、睡覺。日復一日只是為了活下去而活,沒有其他目的也無暇擁有夢想,這樣的人生難道有任何意義可言嗎? 但在這樣的狀況下又要如何去產生意義呢?


雖然很像在說風涼話,不過看過這樣的作品仔細思考比較過後,就會覺得自己的生活完全沒什麼好抱怨的。即使得做大大小小的報告、考試,也有各式各樣的煩惱,對於未來或人際關係上,但說不定能有這樣的煩惱本身就是一種幸福。看著智志就算在他人眼中似乎深陷谷底,卻仍然堅持要自己努力解決自己的問題,不勞他人替他費心,或許我也該更獨立更樂觀,別老是受了一點挫折就自以為完蛋沒救會比較好吧! 想想這樣其實還蠻幼稚的...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睦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