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寫這篇心得前,我曾好奇的上網搜尋了一下其他人的讀後感,發現大多數的人都說這本書很溫暖很療癒。如果說是她的上一本作品<廚房>,那我的確會這麼說;可是在閱讀<鶫>的時候,我不僅沒有感覺到自己被療癒,反而時不時得跳出故事中,用手輕輕撫平自己眉間的皺褶。讀的過程中,連我自己都沒發現,我其實一直處於一種緊繃的情緒中。
說不上為什麼。同樣是籠罩在死亡陰影下的一本小說,<廚房>描寫的是死者逝去後被留下來的人心理調適的過程,彷彿因為一開始已經跌入絕望深谷,所以無論如何人生總會向上攀升。但<鶫>中的死亡陰影來自從小身體就很虛弱的女主角鶫身上,雖然時常陷入病痛卻依舊堅強地活著,直到故事結束都還是活著 (這樣說好像我很期待她會死一樣,但我原本真的以為這本書的結尾會是鶫的死亡)。看起來挺勵志的,實則卻令我感覺總有一片陰影橫亙在天空中,無論這本書的字裡行間如何敘述海邊的天氣有多美好、陽光有多燦爛,那片陰雲始終存在。
為什麼會這樣呢? 我想是因為鶫這個人的個性導致。吉本芭娜娜在跋中寫著鶫就是在寫她自己,我有點驚訝,因為我還挺討厭這個女主角的XD 她是個極矛盾的角色,外表出色、頭腦聰明,但卻擁有極虛弱的身體,因此被家人捧著養,所有人都把她當成公主,她也就被養成一個公主,具有公主病的各種症狀,除了腦殘以外。
因為她是個聰明的公主,所以跟一般愚蠢的那種公主病患者相比還是很不一樣。她對生命有種異常的熱情,但表現出來的樣態卻是極度漠然。當家人為了她的病痛傷心落淚,她不但不感到溫暖,還會出言嘲諷,甚至大鬧脾氣。她這樣的個性總讓我覺得像是在短暫的人生中燃燒自我一般,有種奔向毀滅的危機感。或許就是因為這樣,我才會感覺隨著故事前進,有片死亡陰影不斷地追在身後,陰魂不散。
比起鶫,我更有興趣的其實是故事的敘述者瑪莉亞 (日本人會取這種名字嗎? BTW這名字一直讓我聯想到外傭…)。她一開始也不喜歡鶫,後來卻和她成為無話不談的朋友。但與其說是朋友,我總覺得在有如一隻火鳥 (卻不是不死鳥) 不停燃燒著自己的鶫身邊,瑪莉亞的存在一直都有點像是個小跟班。雖然她比鶫多了自由這一項特權,有著健康的身體可以前往各種地方,但顯然她不如鶫顯眼,連本書唯一算是男主角的恭一一出場都對鶫留下更深的印象,而且兩人迅速陷入戀情中。
我試圖揣摩瑪莉亞微妙的心境,或許是我多想,但有段對話我有點在意。在故事接近尾聲時,鶫生病住院,遠在東京的瑪莉亞與她通完電話後,輪到恭一和瑪莉亞說說話。瑪莉亞突然就問了恭一這麼一句話,要是鶫搬到山上,恭一是不是會和鶫漸漸疏遠呢? 恭一沒有給她肯定的答案,只說未來的事他無法確定,但可以肯定的是和鶫交往的這個夏天一定會在他的生命中留下很深刻的回憶。
瑪莉亞從頭到尾都在描述鶫這個人,當然她也是真心喜歡這個朋友,即便一開始她並不喜歡她,也承認鶫的性格中有很多惹人厭的地方,但總歸她還是喜歡她的。我心想,再好的朋友也不可能完全沒有過齟齬或其他不為人知的小心思。人類,或者其中是女孩子特別容易這樣,也有可能是我對男孩子沒有那麼了解,總之,人類總有愛比較的心思,再好的朋友也很難躲過這件事。
從成績到外表到彼此的優缺點到感情到工作,總之什麼都能比。並不是什麼負面的情感,只是偶爾的顧影自憐,通常睡一覺就忘了,或許是沉眠著等待下一個甦醒的時機。這些一閃即逝的念頭通常無法影響兩個人的友情,看到對方考上更好的學校獲得更好的工作或是嫁給更好的對象,還是會真心為對方開心,但總也會想到自己,然後隔天就忘記曾有過的羨慕嫉妒恨,心事依舊向對方傾吐。
這就是閨蜜XD
整個故事進行的過程中,我總覺得瑪莉亞把自己擺在鶫的影子這個位置上,擺得太過理所當然,以致於很難窺見她更深的想法。她真心喜歡鶫,也樂見鶫與恭一在一起,我並沒有猜測她也對恭一有什麼特殊情感,頂多就是某種朦朧的什麼而已。欸,也有可能是因為我的性格與瑪莉亞一樣容易變成影子,所以自我投射吧 (笑)
雖然我沒有看過電影版,不過總覺得這個故事其實挺缺乏高潮的,拍成電影的話…應該會有種日本片特有的悠閒慢步調吧?
最後,雖然是很短的一個片段,其實整個故事中第一次引起我共鳴的點,是瑪莉亞對東京街頭的人們的描寫。她曾有一次在街上看見自己正要下班的父親,發現他的神態與路上的行人一般都是嚴肅中透出一股呆滯。她說,路上的人即便在談笑,依舊有種彷彿有所去處又彷彿沒有的曖昧,那種輕微的倦怠感。我非常能體會這種描述,在這個社會機器中日復一日過著差不多的生活,時常倦怠卻不知何所起,像是在水中漫無目的地漂浮著,沒有方向也沒有根。雖然我們明明都有家可歸,或許是精神上的無所依托吧?
雖然沒有被療癒,但我還是繼續借了吉本芭娜娜的下一本小說。其實這本也不是不好看,只是看著覺得有點累XD 希望下一本會是能夠讓我充電而非耗電的作品。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