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文

 

紫晴說的沒錯,這劇本真是太適合外文系演出了! 適合到我都懷疑這根本是他們自己寫的…David Williamson的Dead White Males,探討了父權意識型態和女性主義長久以來的衝突,以多元的面向來呈現這個議題,讓它擁有更多的可能性,實在是一齣很有啟發性的戲,忍不住就手癢想來寫點什麼了XD


真實「建構」/「洗腦」
人生總是這樣,在你處於某一個階段或是學習了某樣新事物或觀點時,身邊就會以極高的頻率出現相關的東西,像是自己成了一塊磁鐵一般。譬如當我還是個高中生時,走在路上觸目可見的都是高中生,其中綠色的身影總是特別吸引我的目光,有種親切感;當我買了一條新裙子,就會突然發現街上穿裙子的人好似變多了。當我學了新聞傳播,關於真實建構的議題奇妙的不斷出現在我的生活周遭,像是昨天晚上。


我對於真實的想法是這樣的: 客觀真實存在,但無法碰觸;每個人只能擁有或接近或遠離客觀真實的主觀真實,這本身就是一種建構;我的意思是,每個人詮釋世界的方式,就是一種對於真實的建構。換句話說也就是框架的概念,跟個人的基模有關。不同的成長背景和經驗塑造了不同的人,不同的人看世界有不同的方式,那個「方式」就是框架,可以想像成是我們每個人都透過一個框框來看世界,這個框框有大有小,上面可能還有不同顏色的彩色玻璃遮罩。我要說的是,因此,每個人看到的世界都有所不同,而這是許多人都忽略或是無法了解的事情。


扯遠了,不過也不是不相關。以上講的是個人的框架,但這個框架並不是獨立存在的。社會中還有各式各樣的框架,它有另一個也十分耳熟能詳的名稱,叫做意識型態。不管是框架還是意識型態,其實講的東西都很類似,就是一套觀點,一套評斷某件事情的價值觀。這齣戲一開始提出的,女性多元主義的概念,就是在反對父權社會長久以來對人們,尤其是女性,的「洗腦」,也就是意識型態的灌輸。但有趣的是,愈看到後面,你會發現主張女性多元主義、解放自由的那名教授,排除異己,用分數來試圖掌控學生的思考,強迫他們接受自己的主張,難道不也是在做洗腦的動作?


這牽扯到另一個問題: 教育是否就是一種洗腦呢? 我個人認為,是有那個成分在。說是「洗腦」,其實這個詞帶有負面意涵的批評,所以我們姑且稱之為是一種意識型態的灌輸。當老師在選擇教材時,就已經包含了他個人、或是自以為擁有宰制學生的知識權力的一群人,心目中對於所謂好的知識以及不好的知識的判斷,這就是一種意識型態。但這樣想會變成一種迷思,意識型態是絕對不該存在之惡嗎? 為了個人的自主決定權,為了意志的自由,我們是否該全力抵制所有意識型態的存在? 我認為不是這樣的,而且也不可能做到。意識型態無所不在,而我們個人心中存在的那套價值觀其實也是受各種不同的意識型態交會融合的影響。該做的事不是去否定它,而是去察覺它,盡可能的不要讓自己完全受同一套價值觀宰制而拒絕其他可能性。


莎士比亞之於人性
整齣劇裡除了貫穿首尾代表女性主義陣營的教授之外,相對的被視為父權思想的代表者則是莎士比亞。他以女主角安琪拉心中的想像人物出場,從一開始甫出場不久就被教授一槍打死,到最後對教授的反擊,顯現了安琪拉心中兩種思想的相抗過程。


莎士比亞的戲劇,如果只用女性主義的角度去探討,則不可否認的,裡頭包含許多性別歧視及刻板印象,如劇中一再用來舉例的馴悍記,我記得當我第一次讀到這個故事的時候,也是頗為憤慨。雖然美莉莎說的沒錯,馴悍記的女主角凱特的確是脾氣差到欠管教的程度,但像男主角派楚丘那樣的「管教」方式,把人當狗一樣的訓練,我也無法苟同。諷刺的是,身為女性主義者的安琪拉的母親 (原諒我不記得她的名字XD),私底下卻對安琪拉說,她也曾希望自己嫁的是像派楚丘這樣的男人,而不是像馬汀一樣軟弱的男人。


我不知道是不是所有女性都會這麼想,事實上我覺得我不屬於那樣的女性,不過或許有很多女孩,都期待能有人成為她的依靠。這樣的想法算不算是父權社會意識型態洗腦之下的結果呢? 可能是,不過我認為我們不該用現在的價值觀去評斷幾百年前的作品。在莎士比亞的年代,那樣的女性特質是社會所信奉的常態,現代的女性無法接受那種價值觀,反過來思考,當時的女性也必定無法接受我們現在這樣的價值觀吧! 或許你可以說那也是父權思想荼毒之下的錯誤,只是我們永遠無法改變歷史,能改變的只有現在,不是嗎?


劇中探討的是,既然莎士比亞的作品是父權意識型態的產物,那麼它的經典之處在哪裡呢? 結論是人性。他的作品能夠感動人心,即便跨越時空的距離,就是由於人類永恆不變的人性,或者說是愛、情感等等的東西。在這個社會中,什麼都有可能被建構,但人性不會,因為那不是外在的東西,是與生俱來的。


我不知道我認不認同這個觀點;事實上他除了提到情感是人與生俱來的天性之外,還講到男女各自在出生之時,就有著本質上根深蒂固的不同,此處講的並非生理上的不同,而是人格特質上的。如果是這一點,其實我不同意。我相信西蒙波娃所提倡的第二性的概念;生理性別是我們無法自行決定的,但我們表現於外在的、符合社會所認定的男性或是女性的行為,其實是後天被建構出來的。換句話說,如果今天一個男嬰被生下來之後,他身邊的所有人都把他當女孩養,沒有人將他視為男性,那麼他的行為也很可能會符合社會中對女性的要求。如果不考慮外在社會因素,其實生理性別為何對人格特質養成的影響應該沒有想像中的大。


至於情感,我也不敢肯定。再假設一個狀況,像是泰山那樣,被動物給養大的人,其行為不就是像動物嗎? 那麼他的情感會跟一般人一樣嗎? 好吧我知道這例子是極端了點,但我覺得,正如同我不相信親情跟血緣有什麼必然關係一樣,愛是否真的為人性最真實的根源,我也持保留意見。但姑且不管這些,在一般情況下,莎士比亞的劇作感動人心之處在於人性的刻劃、情感的描寫,這些都沒有錯,也的確是跨越時空的人類共同擁有的特質,至於是否與生俱來還是依舊受到社會的影響,大概還有待討論吧!


女性主義下的女性
當然我知道不是所有,而且我必須先強調,我個人也算是個女性主義者,只是我是極溫和的那種----但有些女性主義者抱持的那種像是「我們要反抗!」、「男人能做的事女人也都能做!」的觀點中,對於所謂「男女平等」的概念是我所無法完全認同的。


首先必須解釋所謂的第三人效應 (又是傳播理論 = =)。簡單的說,第三人效應指的是某些人認為,媒介的效果不會影響你我周遭的人,但會影響你我之外的第三人。這是什麼意思呢? 通常是教育程度、社經地位或是年齡較高的人會傾向於認為,擁有相反條件的人,容易受到某些媒介訊息的負面影響,為了「幫助」那些人,這些自視較高的人於是容易做出一些限制性的舉動,來避免第三人受到負面影響。舉個例子,例如成人總是認為兒童容易受到暴力色情等媒介內容造成的不良影響,於是為其制定了分級制度,就像是這樣。


這跟女性主義的關係何在? 只是個聯想。自覺女性應擁有自主性的女性主義者,對於傳統女性抱持的態度是不是就類似這樣呢? 因為我的知識比妳豐富見解比妳新潮,理所當然的是比妳正確;而什麼都不懂的妳,需要我的拯救,於是妳就乖乖接受我的理想,改革吧! 奮鬥吧!


我再強調一次,我是個女性主義者,認同女性應擁有自覺,認同法律制定特別保障女性的規範,也認同女性主義團體宣傳這樣的想法,鼓勵更多的女性改變自己的想法和生活。但這是我的觀察,或許有點極端: 如果有那麼一個女性,她過去的生活都很傳統保守,相夫教子,以家庭為生活重心;她不覺得這樣有什麼不好,不覺得需要改變,但在因緣際會之下她接觸到了女性主義的觀點,她開始審視自己的人生,她發現自己在女性主義的定位下,是個「受迫害者」,需要改變。但每個人追求的人生是否都應該要相同? 相同的自由相同的高度? 如果她說,我不覺得自己是被害者,不覺得自己想改變現在的生活,這樣,用妳們的語言來說,我是被「洗腦」了嗎? 更嚴重一點,是被「奴化」了嗎?


這只是一個個案的想像。當然女權運動是有其必要性的,因為必須從制度上做保障,才能提供更多的改變的可能性,給想改變的人。但是在宣傳理念的時候,自我的定位是重要的。女性和女性的對話,傾向於認定彼此同為被迫害的同胞,同一陣線的戰友,應一起為女性的未來奮鬥,或至少為自己在社會上的地位做爭取。但從這樣的角度出發,本身就侷限了女性的發展。因為過去被壓迫的女性都是傳統家庭主婦類型,所以做為現代新女性是否就應該往女強人的道路去發展呢? 劇中安琪拉的母親對她說,經過這麼長的日子,她奮鬥的好累了。如果她問她,女性的幸福應該是怎麼樣的形狀,她會說,讓她去找個有錢人嫁了,生一堆小孩,過貴婦的日子最輕鬆。這樣,是一種女性主義的倒退嗎?


女性與男性的對話,如同有一幕史提夫試圖邀請安琪拉與他一起去看電影的那幕。安琪拉受到教授的影響,對於所謂的性別歧視議題敏感的像隻刺蝟,他說什麼都被她視為是一種對女性不尊敬的意識型態作祟,讓他無所適從。自我定位成被害者,並將所有男性都定義成加害者,其實是狹隘的二元對立觀點。兩性之間,是否有其他的可能性呢? 以莎士比亞的話來說,就是愛情吧 (笑)


我想說的是,古往今來的確是有很多女性遭受父權思想的迫害,但如今,是否所有的女性都適合在這樣的框架底下被定義成受害者的角色呢? 一個理論無法適用於各種時空背景下的所有人,我是這麼想的。再者,女性主義也並非是所有女性都應該抱持的價值觀,在宣傳這樣的理念時,是否也要站在對等溝通的角度,先試圖理解對方,而非從一開始就自行決定我的想法優於妳的?


父權思想下的男性
女性主義傾向於將男性定位成加害者以及權力的掌控者,但劇中安琪拉的爺爺 (我依舊不記得他的名字) 的生命經驗卻否定了這點: 不是所有的男性都享有權力,正如同不是所有的女性都遭受壓迫是一樣的。或許像安琪拉說的,即便如此,男性得到權力的機會仍舊比女性高,普遍來說或許是這樣,為了理論建構方便,或許二分法是最輕鬆的途徑,但我的眼睛不容許我忽視,即便只是少數的那些例外。


另外,男性在這樣的結構底下也不是全然輕鬆的。就像爺爺和馬汀抱怨的那樣,男人被賦予了養家活口的義務,還有在戰爭時保家衛國的責任。即便現在,在女權日益高漲的年代,社會對男性的要求中,仍隱約感覺得到這樣的束縛。在女性不必被迫選擇結婚相夫教子的人生,而是可以走出自己的未來,這樣的年代裡,男性如果不工作,依舊可能被視為小白臉或是失敗者。在這方面,其實他們仍舊只有一種選擇。


當然不是說因為男性也負擔了義務,所以他們對女性的迫害就可以被原諒,這是兩回事。只是在看了這齣戲之後,我希望能夠在狹隘的二分法之外另闢蹊徑,不要只把人分成男人和女人、加害者和受害者這兩種,然後懷著敵意和偏見對待另一方,而是就事論事,避免一竿子打翻一船人。故事的結尾,所有的人都在坦承以對互相了解的情況下,獲得心靈暫時的平靜,或許這樣太過理想化,但我覺得這結局再好不過了! 也可以視為這是劇作家對社會的期待吧! 期待有一天,所謂的父權結構能與女性主義的觀點和平共處,在彼此相互了解妥協的情況下。


觀賞心得
因為演員中除了演爺爺的那位 (好像是學弟? 老妝化的真好,看起來真的好老XD)、轉學生施行一 (變態教授的角色演的很到位,老實說在他轉變成人面獸心模式前,我覺得他還蠻帥的XD),還有演潔西卡的學姊之外,其他人都算是認識或至少見過,所以戲一開場我就很開心的開始認人。林娟演的女主角非常合她的氣質,但我一開始居然認不出她來!! 還有韻婕演的莫妮卡我也差點認不出來,外型跟她平常的樣子差太多,她若是不出聲站在那我還真看不出來呢XDD


看認識的人演戲就是容易發笑,因為難免會忍不住拿他們在戲裡的形象跟平常的個性舉止做比較。像是張耕榜演的史提夫在一開始試圖約安琪拉卻不成功那幕,他尷尬的表情就讓我笑出來了XD 當然除了這些之外,戲本身有些台詞和劇情也很有笑點。我最喜歡這種文本了,同時有著幽默的特色,又具備發人省思的哲理;如果只有前者,不免流於膚淺;只有後者,又流於枯燥。所以這齣戲真的很棒!


當晚我為了看完它,回到家都已經十點半了,但是覺得非常的值得。今天為了寫這篇長到不行的心得,也花了超過一個小時的時間,還是很值得。人生,就該花費在美好的事物上,果然是至理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睦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